隨身認證新時代:行動自然人憑證詳解

什麼是行動自然人憑證?
行動自然人憑證 (Mobile Citizen Digital Certificate) 是一種將傳統實體卡片中的數位憑證功能,轉移並安全儲存在個人智慧型手機中的技術。使用者無需攜帶實體IC卡,也無需外接讀卡機,僅憑手機就能完成政府服務的登入、線上文件的簽署等操作。
運作原理:FIDO2 與 PKI 的雙重保障
行動自然人憑證的運作機制通常結合了兩大關鍵技術:
- FIDO2 (Fast Identity Online): 一種開放的身份驗證標準,利用裝置上的生物辨識或PIN碼,結合硬體安全金鑰來進行身份驗證。
- PKI (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): 憑證的簽發、驗證仍依賴成熟的PKI體系,確保簽章的有效性與法律效力。
典型認證流程:
- 使用者請求: 使用者發起服務請求。
- 身份初步驗證: 輸入手機號碼、身份證號等。
- 挑戰-回應機制:
- 服務系統端向手機發出一個挑戰碼 (Challenge)。
- 手機內部安全元件 (SE) 或可信執行環境 (TEE),使用儲存的私鑰對挑戰碼進行數位簽章。
- 驗證簽章: 手機將簽章結果回傳至服務系統端。
- 驗證成功: 伺服器使用公開金鑰驗證數位簽章。
行動自然人憑證的優勢:
- 行動化與便利性: 無需實體卡和讀卡機。
- 快速驗證與簽署: 流程簡化。
- 強化行動端安全: 利用手機內建安全元件保護私鑰。
- 降低硬體成本: 免除讀卡機。
潛在風險與安全考量:
- 裝置遺失或遭竊: 需有完善的遠端鎖定或憑證註銷機制。
- 惡意軟體威脅: 手機若遭植入木馬可能竊取憑證操作權限。
- 作業系統漏洞: 手機作業系統的安全性影響憑證安全。
- 社交工程攻擊: 誘騙使用者在不安全環境操作。
因此,強化行動端點的安全防護策略至關重要。
未來挑戰與趨勢:
- 抗量子密碼學 (Post-Quantum Cryptography, PQC): 逐步規劃導入。
- 最小揭露原則 (Minimal Disclosure): 強化隱私保護。
- 隱私自主性: 使用者對個人資料有更大控制權。